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雜家類
经为置博士)
通儒(后汉书杜林传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丨丨又 董钧
传永平中为)
(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丨丨又李育传拜博士诏 …… (第 6b 页)
学传贞观六年诏前代丨丨梁皇侃褚)
(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等子孙/并加引擢风俗 通儒
者区也言其区别古今居则玩圣哲之词动) …… (第 6b 页)
(黯丨丨袁/固申公)明儒(西京杂记五鹿充宗受学于弘成子弘成子幼遇/人授以文石大如鸡卵吞之遂明悟为 通儒
后病)
(吐此石以授充宗/充宗复为丨丨)道儒(十洲记月支国使者曰我王固将贱/百家而贵丨丨薄金玉而厚灵 (第 9b 页)
 (后汉书窦融传金城太/守丨丨融与为厚善) 董钧(后汉书儒林传丨丨字文伯习庆氏/礼永平中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
 (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
马钧(魏略使丨丨/作司库车)殷钧(南史丨丨/字季和齐)
 (高帝时人善𨽻书为当时楷法受/诏检阅西省 (第 12a 页)
 (后汉书窦融传金城太/守丨丨融与为厚善)董钧(后汉书儒林传丨丨字 文伯
习庆氏/礼永平中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
 (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第 12a 页)
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士)
(丨丨让之又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丨丨而逐仲梁怀后汉书 董/钧
传钧字丨丨博通古今数言政事永平中为博士当世称为 (第 17a 页)
通)
(儒
又五代史周臣传王朴字丨丨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又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状达 (第 17a 页)
事皋弘
帝曰俞往汝谐
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人少事公羊严氏春秋建武末
辟大司马府署议曹祭酒数月徵试博士 董钧
(第 12a 页)
文伯
犍为资中人习庆氏礼建武中举孝廉辟 …… (第 12a 页)

甄宇习严氏春秋教授尝数百人位至太子少傅传业
子普普传子承承讲授尝数百人子孙传学不绝
刘丕博学号为 通儒
子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
李合字孟节汉中南郑人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合
习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雒风星当 (第 33a 页)
极圣旨后还归立精舍远方门徒学者
尝数百人诸生每升堂讲鸣鼓三通横经捧手请问百
人追随上堂难问者百馀人 董钧
(第 21b 页)
文伯
犍为资中人也习庆氏礼事大鸿胪王临
累迁五官中郎将尝教授百馀人 …… (第 21b 页)
郡公府辟
召皆不应就
摰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徵聘名重关西马融
从其游学博通经籍
马融才高博洽为世 通儒
教养诸生尝有千数涿郡卢
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
融位议郎 (第 26a 页)

包咸会稽曲阿人也习鲁诗论语举孝廉为郎中
杨仁巴郡阆中人也习韩诗静居教授仕郡为功曹举
孝廉除郎中 董钧
犍为资中人也习庆氏礼举明经迁廪牺令病去
官建武中举孝廉辟司徒府
张玄河内河阳人也少习春秋初举明经补弘 (第 8a 页)
氏不宜专为颜氏博士光武且令还署未及迁而卒 董钧
(第 12b 页)
文伯
犍为资中人习庆氏礼事大鸿胪王临永
平初为博士当世称为通儒
卫宏字敬仲东海人少与河南郑兴俱好古学初九江 …… (第 12b 页)
诗及
礼记左氏春秋后曹公以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孙权以
为长史卒
刘游举孝廉为郎中祖父本师受经传学群书号为
举贤良方正为般长卒官伯父宠字祖荣受文业以 …… (第 18a 页)
世相承皆以博士为郡守
范弘之字长文雅正好学以儒术皆明为太学博士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安贫乐道专精耽学遂为 通儒

后慕容炜袭号署官至祭酒
王隐以儒素自守不交势援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 (第 20a 页)
尤精教授常数百子弟自远方至者著为录 范晔后
汉书曰 董钧
(第 30a 页)
文伯
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
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为当世 (第 30a 页)
通儒 
增后周书曰熊安生字植之初仕北齐为国子
博士周武帝入邺安生遂令埽门家人怪而问之安生
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将 (第 30a 页)
三老
杨统位至光禄大夫为国三老 灵帝以袁逢为三老
赐以玉杖 谯周曰汉中兴定礼仪群臣欲令三老答
拜城门 校尉董钧
駮曰养三老所以教事父之道也若
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诏从钧议虞喜曰据汉仪于
门屏交礼交礼即答拜中兴谬从 (第 54a 页)
 经明行修(又魏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 德行恂恂召伯
(又召驯字伯春少习韩诗博通/书传以志义闻乡里号之云云) 原景鸾理诗易(又/景)
(鸾少随师学经涉七州之地能理齐/诗施氏易兼受河洛图纬详著作) 通儒(又 董钧
习/庆氏礼博)
(通古今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当世称为通儒 (第 25b 页)
 增史辨三豕(家语卜商反卫见读史志者云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曰非也己亥耳读史)
(志者问诸晋史果曰己/亥于是卫以子夏为圣) 原邹子博识(邹衍别传曰邹/子博识善叙事)
(有禹益/之鸿才) 博学通明(又曰衍博学通明才/高志大当世无其𩔖) 增若齐王
食鸡(吕氏春秋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必食其距数/千而后足又余知古书勤逾抱犬博拟食鸡)
登诸朝(史记儒林传序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 博雅君子(孔安国/尚书序)
(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 原扬雄观书石渠(详好/学) 学之
渊府(典论曰北海郑/康成学之渊府) 贾逵通五家谷梁(详儒/术) 博通
古今(刘实详/好学) 增参议礼乐(后汉书 董钧
博通古今永/平中为博士时草创五郊) (第 14b 页)
然/ 周礼大宗伯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师)
(雨师疏此祀天神之丨丨以尊卑先后为次也传后汉/书 董钧
传中兴郑重传周官经后马融作周官 授郑)
(元元作周官注元本习小戴礼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义/长者故为郑氏 (第 40b 页)
号曰
助天收唱商舞干戚迎秋乐也北堂六尺阶六等黑税
六乘旗黑车载甲铁鍪号曰助天诛唱羽舞干戈迎冬
乐也  董钧
传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
庙礼乐威仪章服辄令参议 蔡邕传熹平六年七月
上封事臣自在宰府及备朱 (第 25a 页)
 后传凡十四博士礼大小戴(二)前书大小戴庆氏礼
三家为博士(艺文志三家立于学官)中兴后亦有大小戴博士虽
相传不绝未有显于儒林者 董钧
习庆氏礼永平初为
博士 曹褒传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作章句
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褒拜博士作通义十二篇 …… (第 12a 页)
九江太守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时始立太学石经以
正五经文字植上书曰少从 通儒
马融受古学颇知今
之礼记特多回穴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缪敢率愚
浅为之解诂愿得将能书生二人诣东观专心研 (第 17b 页)
精合
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刋正碑文古文科
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 通儒
班固贾
逵郑兴父子并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与春 (第 17b 页)
 诗 鲁(高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伯春杨仁赵晔张康)(谢曼)
 (卿卫宏)
 礼 庆氏 (董钧)
 春秋 公羊严氏(丁恭周泽钟兴甄宇子普楼望程曾)颜氏(张玄)公羊(李育) …… (第 17b 页)
议五经异同使五官中郎
将魏应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如
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注今白虎 通 儒

传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
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即白虎通议是) …… (第 21a 页)
也)魏应专掌难问(馀同章纪) 李育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
五经于白虎观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反皆有理證最
通儒 
列传鲁恭习鲁诗肃宗集诸儒于白虎观恭 (第 21a 页)
纯在朝历世明习故事建武初旧章多缺每有疑议辄
以访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曹充礼仪
(见上)  董钧
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
乐威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 (第 33b 页)
 杨赐光和元年冬行辟雍礼以光禄大夫为三老
东京赋日月会于龙狵恤人事之劳疚因休力以息勤
致欢忭于春酒执鸾刀以袒割奉觞豆于国叟降至尊
以训恭送迎拜于三寿敬慎威仪示民不偷我有嘉宾
其乐愉愉声教布濩盈溢天区辟雍诗皤皤国老乃父
乃兄 魏甘露三年八月丙寅王祥为三老郑小
同为五更行养老礼于大学(晋志云甘露二年宋志云今无其注然)

(汉礼具存)

汉中兴养老礼仪

通典谯周五经然否曰汉中兴定礼仪群臣欲令三老
答拜城门 校尉董钧(钧永平初为博士)
駮曰养三老所以教事
父之道也若答拜是使天下答子拜也诏从钧议虞喜
曰据汉仪于门屏交礼交礼即答拜中兴谬从 (第 21b 页)
郊各如方色 曹
充传建武中为博士从狩岱宗定封禅礼还受诏议立
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注五帝及天地为七郊 
传永平初为博士时草创五郊祭祀及宗庙礼乐威
仪章服辄令钧参议多见从用 樊倏传永平元年拜
长水校尉与公卿 (第 46a 页)
祀志永为
典式东观书章帝赐东平王苍书曰迫遗诏不起寝庙
宜有所宗之号 传张纯建武初郊庙礼仪多所正定
  董钧
永平初宗庙礼乐威仪章服令参议(儒林) 蔡邕
熹平六年七月上封事孝元皇帝策书曰礼之至敬莫
重于祭又元和 (第 26a 页)
张元崔琦徐防桓彬桓典举为郎周嘉雷义举为尚书
侍郎谢夷吾第五访刘宠刘梁刘陶举为令长刘平钟
离意第五伦 董钧
宋意郑弘袁安曹褒魏霸张敏程曾
周磐(诵诗至汝坟之卒章乃解韦带就孝廉举)张霸周章许荆庞参葛龚左
雄王龚 …… (第 22a 页)
琼张楷李固刘淑荀爽徐稚五辟宰府不应宗
慈钟皓九辟公府不就而陈寔纪谌公府同辟羔雁成
群以经行辟者如周荣 董钧
桓荣皆辟于司徒牟长陈
元尹敏郑众皆辟于司空周防任安皆辟于太尉东平
王苍辟吴良为西曹荐其学通师法经任博 …… (第 40b 页)
子舍人(平帝时)戴凭郡举明经召
试博士李业举明经为郎魏应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
张玄举明经补弘农文学周荣 董钧
举明经刘宠以明
经举孝廉 献帝纪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
馀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罢之诏曰结 (第 48a 页)